近日,文物与艺术系喜报频传,学生凭借卓越的创新能力和专业素养,在第十九届全国高职院校“发明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脱颖而出,荣获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两项,为校争光。
在此次大赛中,同学们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全国近800个经过多轮选拔的优秀项目入围决赛,竞争激烈程度不言而喻。而对于首次跻身国赛决赛舞台的参赛同学而言,无论是项目本身的逻辑严密性、创新独特性,还是临场应变的敏捷性,都面临着极高规格的审视与考验。
备赛期间,同学们顶住压力,积极应对。他们一方面给自己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坚定必胜信念;另一方面强化赛前准备工作,参考往届优秀案例,同时结合专家建议优化项目材料并多次组织模拟答辩演练,确保展示逻辑清晰流畅。团队成员之间也紧密协作,团结一心,在高压备赛中相互鼓励、携手前行。
参赛同学在备赛过程中收获颇丰。从专业能力上看,他们提前接触并深入钻研了此前未涉足的新领域,比如三维数字化修复等,实现了从理论认知到实践应用的跨越。在综合素质方面,高压下的团队协作极大提升了他们的抗压能力、表达能力,让他们能够更从容地面对挑战,保持创新思维。佟子涵表示,参赛前自己更多是知识的接收者,而通过此次比赛,在老师的帮助和学校的培育下,逐渐成长为主动探索、勇于实践的创新者,心态从害怕失败转变为勇于尝试,抗压能力和自信心都得到了显著的增强。
回顾备赛历程,不少同学感慨万千。其中,李冰回忆道,初涉赛事时,她内心满是慌乱与无措,面对诸多挑毫无头绪,找不到前行方向。在学长学姐的经验分享与老师们专业且耐心的指导下,她与团队成员踏上了漫长的备赛征程。省赛冲刺阶段,团队遭遇技术难题瓶颈,老师深夜陪伴她们在实训室反复测试,用锲而不舍的治学精神激励大家,最终成功斩获佳绩。她表示,每一次的改进与提升,都恰似翻越一座小山,虽过程艰辛,却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
此次优异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学校构建的“实训+竞赛+科研”三维培养体系。学校为同学们提供了文物保护实训中心的先进设备、校企共建的数字化修复平台、竞赛专项培育基金等资源支持,为创新想法的落地生根提供了肥沃土壤。老师们更是牺牲休息时间,组织文物会谈,与同学们进行思维碰撞,催生核心专利技术。
这些荣誉不仅是对参赛同学夜以继日拼搏与指导老师倾囊相授付出的高度褒奖,更是我系卓越教学成果、强劲创新实力的生动注脚。期待我校师生在未来的各类竞赛中勇立潮头、奋楫笃行,不断书写新的荣耀篇章!

指导老师与参赛选手合影留念

参赛选手团队合影

参与第十九届全国高职院校“发明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颁奖仪式

老师与学生在备赛期间的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