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与艺术系是学校重点建设的特色学院,现有文博类专业和艺术设计类两个专业群,其中,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开设于2007年,是山东省职业院校最早开办的文保类专业,经过十几年发展,该专业已成为国家骨干专业,校内实训基地也被评为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2021年,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群被立项成为山东省高水平专业群。
一、师资情况介绍
现有教职工35人,兼职教师20人。文物专业教师共15人,设计专业教师共13人。文物专业教师队伍年轻化,所学专业与所授专业一致的人数占比高。文物修复与保护教师教学团队被评为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创新团队。实施“校内+校外”双带头人制度,聘任山东博物馆馆长刘延常为校外专业带头人;设立李长明院士工作站。聘请陶瓷修复大师于爱平,全国技术能手、山东博物馆文物修复专家任伟等行业专家建立6个技能大师工作室。
二、学生情况介绍
现有学生人数554人,21级在外实习学生149人,在校生人数405人,2023年招生253人,比上年增长66 %,2023年比2022年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多招收2个班。
2024年9月招生计划,招收文物修复与保护班级4个,文物展示利用班级1个,考古专业班级、环境艺术设计班级和广告艺术设计班级各1个。
三、主要成果介绍
经过十余年发展,专业建设得到了文博系统广泛认可,成为学校品牌专业。在国家文物局等部门指导下、与清华大学等国内顶尖大学、故宫博物院等国内知名文博单位、行业协会等加强交流合作,“手牵手”加快推进专业建设,形成了政校行企“四位一体”的办学模式。与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中心等7家单位发起成立山东省文物保护技术协会,实现了与山东省文博行业全面战略合作。
主持制定教育部文物展示利用技术专业简介、山东省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教学指导方案。2020年依托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牵头成立了全国文物修复职业教育联盟,2023年,牵头组建全国文物保护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国家级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教学资源库。
文艺修复与保护专业教学资源库
现建有文物鉴赏、青铜器修复、古籍修复、模型制作等23个校内实训室;与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山东博物馆、中广装饰有限公司、各类景观园林设计公司等企事业单位共建20多处校外实训基地。
文物与艺术系实训室
文物与艺术系多年来坚持依托行业发展专业、发展专业服务行业的指导方针,紧密对接文物保护行业人才需求,提出了“敬史育德、授艺育技、传文育心”的人才培养理念,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多项目、真情境、新师承”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获2022年山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构建了“三育融通”课程体系,着力培养“德高技强有灵魂”的新时代文物保护技能人才。被国家《“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确立为文物保护人才培养培训的重要依托单位,纳入国家文物事业发展规划。毕业生分布在全国各文保企事业单位、各类装饰工程公司、各类景观园林设计公司、城市规划设计院,累计向社会输送优秀毕业生600余人,山东省青铜器修复技能人才半数以上是学校毕业生。涌现出了山东省优秀大学生创业者鲁雪斌,从事西汉海昏侯墓出土文物修复的张烨亮,在《考古》发表学术论文的常经宇,大学二年级就被评为市级工艺美术大师的刘新宇等一大批优秀学生。《巧手匠心、玉碎重光》创意项目获得第八届山东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国赛铜奖,《数字化文物囊匣》创意项目获得第九届山东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22名毕业生考取文博和考古专业硕士,3名毕业生考取考古学博士。育人经验作为职教典型案例登上央视《经济半小时》。
文物与艺术系师生精彩亮相济南市2024年职业教育活动周
多年来,我们深化产教融合,与行业、企业发展需求充分对接,实现了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分别被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评为人才培养基地,专业影响力持续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不断提升,被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认定为山东省文物保护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山东省考古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山东省文物数字化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山东省优秀大学生创业者鲁雪斌
张烨亮在修复海昏侯墓出土文物